close

小蝌蚪到體制外的暖蛇國小共學團試讀了一週

我斷斷續續的觀課,有很多的感受,想記錄下來....

 

糧食的秘密

有時候,我們會在想,分科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?又或者像許多幼兒園的主題教育的作法會是比較好的?畢竟生活中很多的事物是無法單單拆開來在哪個學科裡教授的!

在糧食的秘密這堂課,我開了眼界!從糧食講到新石器時代、舊石器時的差異,以兩張照片讓孩子們觀察他們的差異在哪?有別於過去我們的歷史課,大概都是直白的說明了歷史的演進,清楚的點出差異,然後...背下來!

接著也講到了農法的演進,包含了現在常聽到的慣行農法、有機農法。更帶入了短片讓我們反思了我們如何不友善的對待其他動物:蛇皮穿在腳上、貂皮披在身上、鱷魚皮做成包包、象牙做成用品、熊頭做成裝飾.....

 

語言課

以體制內的角度來看,進度大大落後,小二的課堂還在教著注音符號。但我注意到的是這兒的注音符號教法很不一樣,原來注音符號的形是從國字眼變而來ㄅ-->包,ㄆ-->攵,ㄇ-->冪,注音符號成了有脈絡可循,不再只是單純的被送記憶。

而拼音,我們總是以ㄅㄚ巴,ㄆㄚ趴,ㄇㄚ媽...這樣來反覆練習拼音組合,然而孩子的語言發展,是先學會說話,拼音在後。順著這樣的發展來學注音符號,例如:我跟媽媽說我愛你,『媽』怎麼拼?請你答應我一件事,『答』怎麼拼?孩子們從試著從發音揣測拼音。甚至自己發想,泡打粉的『打』怎麼拼?並從孩子的這個發想,在進而提到兩個三聲的字連在一起,前面那個字會發成二聲,讀起來會變成像是泡『達』粉。

而後再利用電腦,讓孩子練習拼音。老師用心的細膩看的見!孩子練習打字該不該像我們從前學習打字那樣,手指要放在固定的位置(雙手食指分別放在FJ的凸點),每個鍵都使用固定的指頭?這個話題也在課前經過討論。

 

自然課

這是我感受很深的一堂課。這堂課是用吸管做一個發聲器(類似哨子或笛子),老師先吹了一個已做好的笛子,並把笛子讓大家觀察,接著豪邁的丟出一整包吸管,請孩子們做做看,做不做的出來。孩子們立刻興致勃勃的拿了吸管、剪刀動起手來,當然並不順利,看了一遍又一遍,剪了一根又一根,討論了又討論,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,十分鐘過去到了要公布答案的時候,仍舊沒有孩子做出來,但孩子還不想知道答案,一試再試、欲罷不能。

後來有少數幾個孩子成功了。然而試了好幾次,想盡辦法,卻無法成功的孩子很多,但只有小蝌蚪,已經開始煩躁,甚至快要發脾氣,不高興的說:我都試過了,我也把吸管壓扁了,我也剪洞了,頭也剪成尖的了,為什麼就是沒有聲音?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吹的出來?

我的觀察與解讀是,像小蝌蚪這種在體制內表現的還可以的孩子,可能習慣了那種老師講一步、孩子做一動的教學方式,只要按部就班,好好的把老師講的聽懂,好好的操作,就能有好的成果。於是面對這種怎麼做都做不好的狀況,老師又一直不教,感到氣餒或挫折。但人生很長,絕大多數的事情,都不是那麼簡單!不會總是有人告訴你一步步該怎麼做,也不一定是做了就一定有成果。自己試著找答案,才會是正確的態度。

(未完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awafish 的頭像
    wawafish

    娃娃魚的自言自語

    waw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