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from 親子天下]
2015-07 親子天下嚴選

多數的老師或家長都會告誡自己的孩子「溜滑梯不能往上爬」,原因多為安全考量。但是,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問問孩子,可不一定比核四議題簡單......

在對與錯之間,培養思考彈性

小孩:「只有我一個人在玩,為什麼不能往上爬?」

公園裡的溜滑梯和鞦韆,可說是小朋友最喜歡的遊樂器材;而事情的另外一面就是,這兩樣,也是孩子們人生中必有的爭吵項目雙冠軍。

鞦韆數量不多,有爭議的多半是等待多久、換誰盪的問題。溜滑梯則像是「進階題」,考驗家長和孩子的是:插隊、逆向往上爬、連續追撞。其中,「逆向往上爬」也是造成插隊爭議和追撞的主因之一。

不知道為什麼,幾乎每個孩子看見長長的滑梯,總有一股爬上去的衝動,這算是種「人往高處爬」的天性嗎?(別誤會了,我猜的是「避難天性」。)

大多數的老師或家長都會告誡自己的孩子「溜滑梯不能往上爬」,原因多為安全考量。不能往上爬的規則,的確能迅速建立起共識和秩序,除了沒有相撞的安全疑慮,也排除了任何插隊的爭議,否則一直乖乖在上面等待的小朋友,哪有機會等到空檔?
但是,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問問孩子,可不一定比核四議題簡單。

當溜滑梯只有孩子一個人玩,她溜下來後想往上爬的時候,還有多少人會阻止孩子這麼做?

這個流傳已久的爭議,意見大概分為兩派:
一派主張沒有人的時候,愛怎麼玩怎麼玩,畢竟不同的遊戲方法也是種創意。
另一派則堅持這是原則問題,而且就算沒有安全疑慮,也要有公德心的考量(用腳踩上去會弄髒滑梯)。

更細緻一點的討論與教養方式有關:若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原則有異,是否會讓孩子混淆?是否會讓孩子覺得規則可以改變而無所適從?或者被聰明的孩子當成一種反駁理由?溜滑梯大多是混齡使用,有些年幼的孩子若無法判斷,不就一團混亂,紛擾四起了?

溜滑梯的自創溜法

有天接妹妹放學時,她說要給我個驚喜,於是把我拉去學校的溜滑梯旁邊,展現一段「特技表演」,說穿了就是用一種看起來有點好笑,但其實很容易就跌下來的自創溜法。

對於這位謹慎「惜皮」的小姐來說,的確是目前人生中最大膽的肢體嘗試。

「媽媽,怎麼樣?很厲害吧!」妹妹得意地說。
「真的滿厲害的。你自己想的姿勢喔?練習很久了嗎?」
難得這麼大膽,當然要好好讚美一下。

「我跟同學一起想的,而且大家都練很久喔!」

「可是下課的時候,不是很多其他班的小朋友也在玩嗎?這樣怎麼練啊?不會弄到別人嗎?」我故意找麻煩地問。
真可惜溜滑梯旁邊沒裝隱藏攝影機,不然真想還原現場,看看小孩們怎麼「喬」事情。

「對啊!有別班同學的時候,我們就會幫忙看,如果有人要溜,就會跟自己的同學說不要練,人少的時候才會這樣玩。」
人生真有這麼美好?雖然我相信,孩子們的世界自有一套邏輯和難以言喻的溝通方式,但是,怎麼可能都沒擦槍走火?也許時機未到,我還是先耐心等待好了。

終於,擦槍走火了

果不其然,某天放學時,妹妹一看到我,立刻跟我分享今天發生的「大事」。

「媽媽,我跟你說,今天有一個二年級的人超凶的,他說我們不能這樣玩溜滑梯。」
「喔,那時候你們是怎麼玩的?」

看吧看吧,我就知道。

「我們就亂玩啊!那時候都是我們一年級的。大哥哥、大姊姊比較少玩溜滑梯了。」
「然後呢?」
「然後我跟同學就走了。」妹妹乾脆地說。
「全部的人都走了?」
「沒有啦,有一些其他班的還在,他們就改成正常地溜,可是我們不想那樣玩,就先去玩紅綠燈了。」妹妹補充說明。
「是喔,那時候,你有什麼感覺嗎?」我特別注意用詞,可不想當個挑撥離間的媽媽。
「我只是覺得那個二年級的很愛管,講話又很凶,結果他根本沒有玩,只是想學大人一樣管人而已。」

我大吃一驚,原來那個二年級的沒要溜喔?

「那……干他什麼事啊?你們大家又沒吵架。」我脫口而出。
「對啊!大概認為自己是二年級,長大了吧,想學老師跟大人的口氣,一年四班也有個男生這樣。」這是妹妹個人的解讀。
妹妹發表完高見之後,就開始說起明天想帶什麼東西去學校玩,我們針對溜滑梯的討論到此打住。

因為我發現,其實根本不需要討論。
別讓孩子陷入「一定要誰讓誰」、「一定有對錯」的思維裡
這似乎是大人自尋煩惱的問題。

面對衝突,孩子們的彈性很大:玩?怎麼玩?現在不玩?另外去玩什麼?因為他們不認為離開就是「認輸」,現在不玩就是「妥協」。如果我們大人沒有在旁邊碎碎念地「灌輸」孩子一些意見(如:這樣很沒規矩、很沒家教),那麼他們對於這些行為的「評價」並不多,只會針對問題想辦法解決,而不是把問題愈弄愈複雜。

我們不夠相信天下的孩子們:不夠相信他們的純真善良,沒有孩子存心想欺負別人;不夠相信他們有能力判斷該怎麼應對;不夠相信他們彼此能溝通,他們的世界自有公平正義。

當然,我相信絕對有其他案例反映出不同情況,但下一次當孩子遇到問題時,我們能不能讓他們自己做出決定,無條件支持他們的決定而不評價?

別讓孩子陷入「一定要誰讓誰」、「一定有對錯」的思維裡,因為最後為難的大多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

★思考的延伸……

除了文中描寫的經驗,當然,在其他地方也遇過全武行的激烈場面。雖沒有什麼統計數據,但巧合的是,幾次較大衝突的案例都發生在大小孩(五至七歲)和小小孩之間。

從旁觀察的猜測是,大小孩的表達速度與能力比小小孩成熟許多,而他們遊戲時較無耐心或無法理解小小孩的回應訊息,很有可能直接以推、拉、擠的動作,代替口語溝通。小小孩對突如其來的接觸來不及反應,而放聲大哭,這一哭,就容易讓陪伴的大人以「大欺小、大不讓小」的方式詮釋整個過程,接下來的氣氛自然更加緊張。

我的建議是:先帶著孩子在旁觀察正在玩溜滑梯的人,讓孩子自行理解當下現有的節奏與潛規則(每個滑梯可都不太一樣),引導孩子觀察其他同伴;當孩子自認準備好的時候,就可放手讓他嘗試融入,或許他會做出其他選擇甚至有其他反應。
與其當個現場制定規則的糾察隊大人,不如練習當個善於潛移默化的好教練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溜滑梯應該怎麼玩?
這個問題我真的在腦海中想過好幾遍。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應該要由上往下坐著滑?一個人的時候隨便溜,很多人的時候照規則來,這樣不同標準有邏輯嗎?好多的問題,但往往又覺得每個小事都想這麼複雜,我是沒事找事幹嗎?
基本上,他們不要太妨礙的別人,我大概也就不會插手了。
(妨礙到別人:底下的人還沒離開,孩子就自顧字的往下溜,是怕踢到前者。佔著上位好久,其他小朋友抗議了。)

第一次帶雙寶去溜石頭滑梯是在榮星花園
石頭滑梯的速度趕真不是蓋的!
謹慎哥小鯨魚遲遲不願意嘗試
大膽妹小海豹一溜,速度太快往後倒,頭就去敲到了,哇哇大哭。

但孩子們真的學習發展的好快,
明水公園也有石頭滑梯,小海豹打量,決定直衝
發現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石頭滑梯的速度趕還是會讓他們在中段露出刺激緊張的神情
但平衡感好完美,途中東扭或西歪了一下,很快就自己平衡的矯正回來
如果往後倒了,他們也懂得用力抬頭不撞地
真的是!孩子的能力不容小看,心裡很是感動,還好,那場反罐頭滑梯、支持多元滑梯的記者會我也有去,孩子們真的需要多元滑梯來玩,藉著玩來發展各種能力

而且,驚訝的是連小鯨魚也超敢!
這明水公園的石頭滑梯,上樓梯的部分是木階梯,已損壞。
所以呢~孩子們直接從滑到往上爬
這天,雙寶有個同年齡的伴,是阿嬤帶來的。
以往阿公、阿嬤帶孩子出現在公園,常常聽到這樣不行、那樣不行、你快點怎樣怎樣、不要怎樣怎樣但這個阿嬤,看著孩子從坡道往上爬沒出聲制止,小海豹、小鯨魚佔著不溜,阿嬤沒出聲協助,連小鯨魚往上爬了小姊姊準備往下溜的那道,也是默默的看著他們去協調,雖然還不太會講話,但也真讓他們磨和出一起完的模式:稍微互看、互等一下,準備一起溜下



很難得~阿嬤帶來的孫,可以這麼自由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w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